枫桥经验是20世纪60年代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在解决基层群众矛盾问题上,依靠群众解决问题,坚持问题不上交,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社会管理经验。在1963年被毛主席亲笔批示为全国政法干线典型先进经验,并在全国推广。“枫桥经验”诞生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长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见证了中国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为我国第五个现代化的实现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特别对于基层政法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枫桥经验的重点内容
55年来,风桥经验历久弥新,自2014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来,风桥经验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核心要义是以人民为中心和谐发展。没有基层的法治就没有全面的法治,而新时代风桥经验已然已经成为基层法治建设的牢固载体,为法治社会的全面建设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一)积极构建调解工作大格局
1、依靠党政核心领导作用。党政领导部署全局工作,采取“一套体系两种模式”开展诉前调解工作。“一套体系”即整合公检法、宗治、司法、信访、行业调解、律师调解等各类调解资源,构建一站式调解服务工作体制机制和服务中心,并与乡镇的调解力量联动,形成自上而下的立体式和平面式想结合的调解环境。“两种模式”即是“引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引进来”即定期邀请各类行业调解、律师调解、人民调解力量进驻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各类案件的诉前调解和诉中委派调解,将矛盾导致的社会危害控制到最小,发挥法制和诉讼的社会效果,保障权重合法权益。“走出去”即首先将调解工作的重点力量融入到党委统一领导的大格局中去。例如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就是我们要主动融合的重点领域。对于开展扶贫工作中在群众身边的矛盾要主动化解,特别是在政策法律理解偏差的问题上要下功夫。其次,发挥基层法庭的专业调解力量,创建“枫桥式”法庭,依靠基层法庭阵地作用,将诉讼服务窗口前移,注重基层矛盾根源,建立法律专业人员下基层法律宣讲咨询服务工作,有效化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矛盾、解答群众疑问。最后主动做好法律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在当地有影响的案件以案释法,解决群众理解难题。结合当前社会治理工作重点和群众容易涉及的法律问题,开展相关领域的宣传活动特别是针对扫黑除恶、精准扶贫、土地纠纷、民间借贷等问题进行重点宣传。
2、多重建立诉调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诉调衔接工作机制。以两法衔接成员、行政单位及社会团体为基础,建立矛盾排查、分流、化解系统。涵盖家事婚姻、道路交通、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各类民生领域,完善各类主题工作衔接机制。二是实行矛盾分类递进式化解。在坚持“诉访分离”的改革要求下,主动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完善部门领导接访制度,坚持矛盾实质化解与程序终结并重,提高矛盾化解效果与效率并重。三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营造全社会知法、懂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促进法治社会的建成。
3、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定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实现第五个现代化。由此可见,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深化改革总目标中的一部分,具体到当前的“法治枫桥经验”中来看,结合自身业务职能,加强与基层法治组织联动。坚持地域服务优势与联动综合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夯实城乡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作用。
(二)坚持以人为本,走好群众路线
新时代“风桥经验”来自于群众,归根到底其精神实质,就是解决好群众最盼、最急、最怨的突出问题,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中增进与群众感情,在维护群众权益中获得群众支持。
1、坚持为民办事,提高服务水平。始终把人民期待作为工作努力的目标,提高法务服务水平,切实解决群众难题,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提高干警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引导群众正确实行诉求权利。为民办事要求依法办案,践行为民司法理念,切实做到不越权、不越位。准确把握审判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性质和功能。注意法律规定的依职权调查取证的情形,客观对待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和诉讼风险。制作裁判文书说理充分,消除当事人对于裁判文书的理解误差,体现司法透明性。
2、认识矛盾内涵,抓住矛盾焦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变为对环境、安全、公平、正义的向往。因此,基层矛盾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面对新时代、新矛盾,要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自觉增强本领、提升素质,克服本领恐慌。
3、坚持依靠群众,化解矛盾根源。群众是“风桥经验”的创造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处在工作生活的第一线,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在解决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三)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水平
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法庭工作若干意见》将参与社会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项主要工作,并提出了工作要求。一是参与基层治理方式多元化,主要为对其他机构进行化解矛盾的示范、引导、沟通协同作用,做好对基层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作用。二是基层法庭作为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同时,也是为其他社会治理主体提供法治保障,在社会治理系统中形成中心位置。这里不仅仅要求司法主体的中立性和被动性,更要求基层法庭从治理工作全局出发,以基层的方式解决基层问题。将普法宣传教育与开展日常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扫黑除恶整体工作结合,在案件送达、调解、审理、现场法律咨询过程中向人民群众普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要性、对象、行为表现及相关法律知识,并将随身携带的本院印制的法制宣传资料送到当事人和群众手中,让群众在咨询、参诉之余增补法律“营养”。
三是可以通过司法建议的形式,把审判中发现的社会治理问题经过法律专业知识转换,总结出矛盾纠纷发生的根源及正确的解决路径。对同一性和多发性的矛盾,法庭可以总结裁判规则,为其他社会主体为解决社会治理的矛盾纠纷提供普适性的参考。
三、风桥经验与法治的关系
风桥经验与法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风桥经验已经发展到了法制化阶段,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全局部署下,基层社会治理需要法制化。另一方法制化的社会要求对“风桥经验”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要求“风桥经验”根据社会不断发展,换发生机。针对基层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升级,解决好基本问题矛盾与期待问题的矛盾关系。
四、对基层法务工作的启示
(一)立足办案本职,夯实基层法治乡村基础
强化法庭规范化建设,健全法庭诉讼服务功能。培养干警群众工作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案件审理方式,通过缓解冲突、情绪疏导、平衡各方利益。加速基层法庭信息化建设,充分整合司法大数据,努力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强化基层法庭办案水平,通过培训、业务竞赛等方式对基层日常涉及的办案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不断夯实。促进干警学习业务和专业知识。定期开展案件质量监督、基层法庭案件质量互查工作,针对案件程序、文书制作、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督查促进,同时将好的办案经验相互交流学习,保障办案水平不断提升。
强化法庭引领作用,形成联动解决纠纷合力,在矛盾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置联络点,将调解关口前移,及时排查,实现预防性司法功能。此外还应将扫黑除恶、扶贫攻坚领域的矛盾纠纷开展专项排查工作,与当地党政部门、司法机关做好联动协助工作,营造法治基层建设环境。
(二)注重高效便民,服务基层社会
以法庭为工作阵地,开展便民法律服务,建设律师法律咨询值班制度。注重多远解纷网络延伸,完善以巡回法庭为点、车载法庭为线、人民法庭为面的全覆盖诉讼服务网络,实行一卡通网上诉讼费用办理业务,提高工作效率。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快诉讼服务功能转型升级,实现网上查询、网上阅卷、网上退费等智慧服务功能,努力实现“最多跑一次”的工作目标,方便群众解决矛盾纠纷。
建立专业人员下基层工作机制,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将涉及较多纠纷问题收集整理,邀请相关领域的法官、律师、学者深入基层解答群众疑问,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同时对于较大的矛盾纠纷问题进行协助调解,促进矛盾纠纷及时解决。定期开展观摩庭审、以案释法、判后答疑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形成预防效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产生。
(三)分类设置调解前置工作机制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整体的工作系统,应注重不同纠纷的解决方式之间的矛盾,而不能形成工作壁垒,通过相关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衔接,保障整个基层社会治理功能。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为视角,调解工作前置是十分有必要的。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来诉前启动调解工作,可以在案件处理的过程中发挥土地监管作用,减少行政机关土地管理成本,有利于依法解决矛盾纠纷。此外纠纷仍然需要到法庭解决的,很多证据、案件信息得到了客观的固定和共享,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降低司法审判成本。